2022-12-23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11月18日,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组织召开涉农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加快推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座谈会。本次座谈采用线上会议方式进行。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教授,西南大学副校长王进军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竹青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教授,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王顶明教授,华为公司智慧农业首席专家王德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哲敏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长陈遇春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长徐迎寿研究员参与座谈。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曹志军教授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林万龙: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和主题,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要面向农业科技前沿,瞄准农业强国战略目标;要聚焦生物育种、耕地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要支持校企探索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将育人与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结合,对接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各类前沿交叉研究中心的建设,构建人才本硕博共同培养体系。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青平: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应加强对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层面的重视,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树立改革的系统观。第一,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社会、产业需求;第二,落实落地劳动教育;第三,新农科建设要突出人才生物学、工程科技、信息科技交叉培养。要注意解决“不愿意”“不适应”“不能够”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继续抓好立德树人,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快新农科建设;将耕读教育举措落到实处;重视高校办学条件建设;改革高校管理体制。
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进军:新农科建设应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的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预警机制;加快推进将部分农学类专业纳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加快推进公费农科生的培养计划;实施高质量农科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尽快启动农科类专业质量认证;加大中西部地区农林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支持企业接受农科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政策。
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竹青: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要进行整体部署、一体化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应坚持教育自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教育治理范式、人才培养范式、科技创新范式三个范式集体推进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学校教育质量体系构建。国家实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高等农林教育是两个优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结合点,希望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加强国家制度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强对农林教育的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技创新规律研究;协同创新建设农林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马陆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农科是新领域新赛道,是一场由模式到范式的变革。培养学生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教师也要开拓创新。改造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新农科会成为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世界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大学的作用在加强,“四新”具有战略性意义。
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王顶明:在中国式的农林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更加丰富中国特色农林教育的理念、模式、内涵;将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三融”落实在育人和创新上;加强系统性的重构和整体性的重塑。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着吸引力、适应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做好大学和中小学的衔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机制、加大对推免生的倾斜和支持、提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相应的配套措施等方式来提升院校吸引力。适应性方面,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由注重培养支持转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结构性方面,在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和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和链条式设计,促进新农科发挥更好的贡献和作用。
华为智慧农业首席专家 王德谦:站在未来看现在,破解需求与资源矛盾,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唯一的出路。需要尽快补齐当前差距,加速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等的深度融合,建立与农业现代化所匹配的科研能力和学科。站在产业需求的视角看科研和教育,融合将产生智慧育种、农业机器人等大量的新赛道,并会产生一大批新的头部企业,科研与教育要先行。当前面向社会加强新农科的宣传,让云、AI、大数据等成为科研的新“设施”、教学的新“教具”和“教材”,充分发挥我国的“新基建”整体优势,与国家在农业科研的投入相结合,加速农业科技现代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哲敏:农科院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教材建设与管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希望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进一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积极交流,高质量推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长、教授 陈遇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应具有强烈的中国立场、中国方法,是在中国道路上逐渐形成的中国理论典范,蕴含着中国教育者的价值观、思想体系和实践方式。就高等农业教育而言,既要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中国农业教育理论体系、话语模式;更应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双重驱动下,探索中国农科教育和中国农科人才培养问题。这就需要高等农林院校回到总书记给涉农院校回信精神和教育现代化的新论断新思想上来,努力破除教育评价“制度顽疾”,推动新农科建设驶入“深水区”,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上迈入“新赛道”,加强基础学科、强化素质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创新农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形态、课程与教学新形态,书写中国式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长、研究员 徐迎寿: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农林院校培养的人才。农林专业学科布局应该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专业结构调整应当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要把握战略机遇,对接国家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把握时代机遇,实施动态调整布局新农科专业;把握发展机遇,汇聚合力推动新农科专业建设。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将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教育事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建设高质量农林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高等农林教育战线面临的重要战略使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bG-GNBR7XJu0IFf3pOltA
(编辑:张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