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新工科产学深度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东莞理工学院 成洪波
一、项目实施的工作基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产学融合创新成为地方应用型大学突破传统办学壁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学校紧紧把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契机,以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新理念;以特色为宗旨,创建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的学科专业集群;以融合为理念,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以人才为根本,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协同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深入推进质量评价、创新创业、资源投入等互嵌协同的综合改革。
二、改革思路及举措
(一)改革思路
学校确立“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改革探路”办学使命,聚焦区域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产学深度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见图1)。
(二)具体举措
1.研究提出一个核心理念:“产学融创”。分析地方政府、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对于推进产学合作的利益诉求,提出大学与产业协同的产学融合创新理念,为推进产学合作,打造开放式育人体系奠定价值基础。
2.清晰界定两大主体类型。从功能协同出发,将产学合作主体划分为以大学为核心的学术系统和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系统两大类。其中学术系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等;产业系统包括企业、行业、产业园、政府等。
3.推进三大新型人才培养载体内涵建设。坚持产业需求逻辑,深化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科技创新研究院三大新型育人载体内涵建设。
4.探索产学深度合作三大主要内容提质增效新路径。坚持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整合多方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学科专业、新型课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三大主要内容提质增效。
5.完善四元产学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价值整合、利益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产学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打通产学合作“堵点”。
三、阶段性实施成果及成效
(一)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2020年至今,改造升级14个传统工科专业,新增28个新工科专业(方向)。
(二)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效果凸显。2020年至今,校企联合开发项目化课程67门、编撰教材53部、开发工程案例105个,共建实验室47个。
(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以来,新增“双师双能型”教师191人。2020年,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四)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升级。4个现代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示范产业学院。新建(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五)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第十二届“挑战杯”获国赛铜奖3项,省赛获4金3银10铜,四度获得优胜杯。第六届中国“互联网+”省赛获1金3银,连续三届获“优秀组织(高校)奖”。
四、创新点及特色
(一)理念创新。首次提出“产学融创”理念,强调大学与产业互促共融,政校行企协多主体紧密对接互动,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
(二)内容创新。构建由理念、主体、载体、内容、机制等要素组成的具有可推广性的新工科产学深度合作模式。
五、应用及推广情况
2020年以来,学校接待了200多批次上级领导、专家和兄弟院校负责人来校考察。在全国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全国高校智能制造工程课程建设研讨会等重要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潘懋元先生认为:“学校在构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上思考地很深、很前沿,培养出来的人才面貌与人家不同,更有特质和辨识度”,鼓励和建议学校进一步凝练相关经验,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