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广

achievements popularization

首页 - 成果推广 - 正文

面向新工科的“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12-0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刘华东

学校深入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系统构建面向新工科的“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的人才。

一、项目实施的工作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平台支撑、机制保障三方面夯实项目实施基础。

(一)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创教师队伍。实施“教学素养提升、卓越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发展专题研修”三大计划,开展创新创业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育人能力。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现有教育部、山东省双创导师95人。

(二)打造集散结合的双创实训平台。聚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设“两类型、四模块”的创新创业平台,包括:科技创新助推平台、创新创业工作坊、工程实训中心、创客空间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撑。

图1 双创实训平台

(三)建立校院两级的双创体制机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公室,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学校重大改革方案;建立“1+4+N”双创制度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四)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建立了“品牌特色+贯穿全年”的创新创业文化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博萃节、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活动,激励师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二、改革思路及举措

聚焦新工科建设的交叉融合需要、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从体系优化、渠道拓展、保障完善等方面系统推进。

(一)强化多元协同育人,构建“3344”培养体系。“三融合”引领方向,深入推进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渠道”完善过程,做实课堂学习、项目竞赛和成果转化渠道;“四模式”拓宽路径,实施“三进计划、产业学院、理科班、本研一体”培养模式;“四保障”强化支撑,从人、财、物、制四方面保障改革实效。

图2 “3344”培养体系

(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主动适应行业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新工科要求改造升级传统专业、超前布局新专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本科专业布局。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最大化成长。实施“三进计划”,激发学生科研志趣。实施产教融合,强化工程创新;创建理科实验班,强化学术创新;实行本研一体化,打通学生上升发展通道。

(四)注重交叉融合,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修订了2020版培养方案,构筑分层分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索建设“内容跨领域、教师跨专业、学生跨年级”的挑战性课程群。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三、阶段性实施成果及成效

(一)专业建设方面。新增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工程等7个新工科专业;增设地学大数据智能应用、海洋地质方向、装备智能化等专业方向。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13个。

(二)课程建设方面。构建课程团队矩阵,组建课程教学团队722个;实施“全部课程上网计划”,新建18间智慧型、研讨型教室,新增117门次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总量达到37T。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1门,省级48门。

(三)创新实践方面。2020年立项校级大创项目540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42项;学生参赛获得国家奖160余项,首次获挑战杯金奖;学生依托项目公开发表论文198篇,申请专利189项;3项研究成果入围全国大创年会,1个项目获评“最喜爱的项目”(全国20个),累计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

图3 “冰与火之歌:可燃冰高效开采技术领航者”项目团队进行决赛答辩

图4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员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四、创新点及特色

(一)凝练形成“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理念。以学科优势带动专业升级改造,推进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最新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共建产业学院,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开拓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能力。

(二)探索构建“三融合、三渠道、四模式、四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三融合”实现了与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对标。“三渠道”扩大创新创业受益面。“四模式”拓展个性化培养;“四保障”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地生根。

(三)创新开展本科生“三进”提升计划。2020年起,学校实施优秀本科生“三进”提升计划,为优秀本科生配备184个教授领衔的专属科研团队,推进本科生进团队、进项目、进实验室,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促进师生共创、生生共创。

五、应用及推广情况

中央电视台、教育部网站、《人民日报》等多次专题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改革经验在中国高教博览会、全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等全国性会议多次进行专题介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来校专题调研。

图5 宣传报道

 

成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