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广

achievements popularization

首页 - 成果推广 - 正文

构建挑战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学体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全过程

2021-05-27

电子科技大学 黄廷祝

学校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优结构、促创新、树标杆、建机制”,形成了全过程创新实践、创造性基于项目学习、挑战探究的学习与教学体系。该项目是《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优结构:以新理念全面重构新工科挑战性研究型教学体系

学校确立“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知识、个性发展”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建构以“好奇心与学习力”“全球视野与领导力”为核心,“知识结构”建构与“创新思维”训练并重,“软实力”与“硬实力”融合的创新引领性人才核心素养。全面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核心理念,催生学习内驱力、持续的学习使命感、创新创造的使命感为目标,“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为引领,“始于新生、贯通四年、基于项目、逐级挑战”课程体系和学习体系。

图1.创新引领性人才核心素养

图2.全贯通式挑战性研究型学习与教学体系

    二、促创新:以新模式推进挑战性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

    打造系列挑战性研究型“金课”。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体系化、系统化建设了挑战性学习课程、新生研讨课、小班探究式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示范课、学科前沿课、跨学科与集成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课程等800门挑战性研究型“金课”,实现学院专业全覆盖。

    用时一年半,全面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就是以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各年级增设挑战性课程、全过程研究性教学、加强通识教育、加强跨学科教育、夯实“看家基础”与“大课硬课”、控制周学时、压缩总学分,将“好奇心与学习力”“全球视野与领导力”,“知识结构”建构与“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引领性人才核心素养贯穿培养全过程。

    “金课改革”坚持目标导向,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综合集成的能力。大力推进学生学业评价、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强化过程评价和“无标准答案考试”改革。

    三、树标杆:以新质量打造新工科改革与实践高地

    学校对系列挑战性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关键环节和课程质量进行系统评定,已认定产生45门校级研究型标杆课程,示范引领课程改革,提升质量实效。

    实施47项“新工程教育改革一揽子专项计划”,融入培养方案,使创造性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践”,始于新生,贯穿四年,形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高地,促进学生持续的使命感学习、使命感创新创造。包括:激励性创新性“一年级新生新工程教育计划”、“基于项目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计划”、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让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发高水平的基于项目的系列本科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群),将科研课题转化为课程训练项目、有趣的逐级冲关挑战性工程设计与创新项目,融入本科培养方案,实现科研项目进课程、进课堂,科研育人在“第一课堂”真正落地。

图3.始于新生贯通四年的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

图4.项目课程体系案例:顶点计划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图5.项目课程体系案例: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项目式阶段式课程体系

四、建机制:以新方法协同育人培育质量文化

学校实施“一校一带”战略(一校:电子科技大学,一带:成都高新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一校一带”融合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区——“中国硅谷”),与百度共建AI创新实践基地,与腾讯公司签署新工科建设协议,建设246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共同体。

出台新工科教育改革奖励政策、多类型标杆课程激励政策,鼓励教学研究、改革与创新。发布《电子科技大学教职工荣誉与奖励实施办法》,加大教学奖励。“面向新工科的跨学科创新教学团队”、32名教师因本科教学业绩突出获学校表彰。实施教学名师计划,设置本科教学关键岗位,扩大“本科教学优秀奖”等教学奖项,回归潜心教书育人,营造新工科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氛围。

常态化全面开展杜绝“水课”督查,将课程质量纳入教学单位本科教学激励约束体系,切实保障课程质量。学校多措并举,形成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

五、项目建设成果显著,推广示范效应明显

(一)新工科建设与改革成果融入培养方案,落实落地

在“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将“一年级新生新工程教育计划”“基于项目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计划”、“高水平科研团队 ‘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系列挑战性研究型课程”“标杆课程”等建设与改革成果落实在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成电通识教育体系完整的贯穿在全校所有专业培养方案中,形成基于新工科教育改革系统性改革的完整培养方案,形成“始于新生、贯通四年、基于项目、逐级挑战”课程体系和学习体系,形成“科研—课程—课堂—创新实践”于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平台,形成通专融合,“软实力”与“硬实力”融合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培养新格局。

(二)学生对学校新工科教学改革的整体认可程度明显较高

据第三方麦可思《2018-2019学年学生成长评价报告》,学生对本校教学的整体认可程度明显较高。学校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满意度为93%,与全国“985”院校平均水平(90%)相比具有优势,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培养的评价整体较好。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在“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排名第一,在“2014-2018年评估结果”排名第四,“2015-2019年”排名第四;连续四年保持在榜单前五名。

(三)教师投入挑战性研究型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教师积极投入各类研究型课程建设,实施了47项新工程教育改革“一揽子计划”,建设了800门各类型挑战性研究型课程,21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已形成45门校级“研究型标杆课程”,2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国家级、14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4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涌现一大批课程与教学改革优秀典型案例。

(四)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得到宝生部长、高教司多次点赞。“成电方案”引起全国同行和工程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学校受邀在全国“新工科与一流本科建设研讨会”“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深化新工科建设座谈会暨卓越大学联盟高校新工科教育研讨会”“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等重要会议做大会主旨报告介绍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权威刊物发表我校新工科建设相关研究实践成果;中国教育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深度报道学校新工科建设成效。


成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