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7
哈尔滨工程大学 吴林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长期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三海一核”领域的行业特色型院校,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作为学校发展定位。吴林志副校长主持的《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四维度推进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围绕培养“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定位,以新经济特征分析为切入点,立足学校工科办学优势特色,从“基础、创新、素养、视野”四个方面深入解析新经济对工科人才的新要求,重新审视梳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探索了多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图1.广泛调研,优化顶层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布置会
1.做足“选”字文章,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专业选择全开放,转出无限制,转入有途径,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课程选择全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多层面开放共享,学生实现跨专业、跨学院、跨本研、跨院校选修课程;教师选择全开放,开展教师任课淘汰,教师经历、授课方案等网上公开,挂牌授课,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兴趣选择全开放,以讲座、案例、项目等为载体,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创新发展全开放,按“普及化、普惠式”构建教育体系、平台体系、活动体系,设置挑战性课程或挑战性项目,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覆盖率超90%。
2.实现“两控一公开”,推动课堂革命
严控专业核心课程数量,每个专业10门核心课程,倒逼课程整合,破解课程琐碎、逻辑关系不清、因人设课等顽疾;严控课内,外学时,每门课程课内外学时之比1:1,倒逼研讨式教学、累加式考核改革;公开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实现课程教学大纲网上公开,学生监控,倒逼教师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图2.以本为本,回归课堂,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匠心打造,只为讲好一堂课
3.注重“交叉与前沿”,突出学生跨界整合能力培养
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开放共享,强化对学生跨学科交叉视野的培养,学生需至少选修1门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推进科研资源融入课程,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的相互转化和支撑,科研项目必须融入课程教学,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实验室必须为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设置“兴海学术前沿讲座课程”,学校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为本科生开设科研学术前沿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图3.吴林志教授作为“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为本科生开设前沿讲座
4.坚持质量为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为学校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提出40条具体行动计划。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基于质量的监控、跟踪、反馈、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全链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图4.改革先听师生心声,哈尔滨工程大学一流本科生行动计划制定前的师生座谈会
5.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示范推广效果好
近三年,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位教师入选省级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学校获得“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3项国家级称号。E唯代表队获第21届、22届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打破北美高校20年对冠军的垄断。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19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卓越拔尖人才干部研修班做的报告中对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相关举措予以肯定。小班化改革、实施挂牌授课等改革举措受到中国教育报、央广网、中青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争相报道,引起了较大反应,得到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
图5.人才培养结硕果,学校E唯代表队第22届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再次卫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