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徐晓飞
自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受到了企业和高校的热烈响应。参与的企业和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经费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4月,教育部成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负责项目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开展政策研究、过程管理、联络交流等工作,并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在高教司指导下,专家组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工作路线图。制定产学合作项目指南制定、项目评审、组织实施、评价评优、经验总结等全流程的工作方案,引导校企双方高效高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在前期扎实的产学合作的工作基础上,结合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的需求,专家组从产学合作的形态、项目管理规范、成果应用推广及评价引导机制等方面对中国高校新工科教育体系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将产学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图1.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类型
1.拓展合作形态、建设项目平台、规范项目管理
项目专家组围绕新工科建设主要任务和目标深度调研,对新形势下产学合作形态进行研究,对项目类型进行拓展。积极响应中央大力发展“四新”建设的号召,通过系列措施引导企业和高校在“四新”建设上下功夫;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指导意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和项目导引,规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引导企业和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注产业发展前沿,聚焦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制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套评估量化指标;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满足项目常规申报及评审功能外,完善企业资质验证、校企双方评价机制、各级管理部门审核等功能,为项目实现线上全流程管理提供可靠支撑,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
图2.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
2.扩大项目规模、提升项目影响、保障项目质量
项目开展至今,1100多所本科高校与800多家国内外企业合作立项5.98万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72亿元,其中经费支持约20亿元。项目专家组成员认真履行专家义务,对企业资质、项目指南、校企立项等全流程进行认真把关,采用通讯评审、平台在线评审、会议评审三种模式对参与企业、立项项目进行客观、及时、有效的评审。在审核中强调突出项目的规范性、引导性和示范性,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项目整体质量。在2018-2019两年四个批次的项目实施中,累计审核企业提交的立项指南2182份,审核校企双方立项申报书约3.4万份。通过六个类型项目,推动产生了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进展的新教材、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等优秀成果和案例,推进更多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开展项目评估、进行校企走访、支持对接推广
2018年5月,开展优秀项目评审以及奖励,评选优秀项目案例20项、优秀合作伙伴10项、优秀组织奖5项;2020年1月,评选10家企业为“2019年项目优秀合作伙伴”。专家组赴广东省,深入调研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省教育厅、松山湖机器人学院,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本模式、基本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并形成调研报告。对新工科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从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角度,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形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著作一部,高水平论文多篇,为我国未来高等工程教育及计算机教育发展指出一条途径。组织三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参会人数累计近6000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项目建设进展及项目成果,搭建产学合作领域最权威、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对接交流平台。贯彻落实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的有关要求,发动企业、拓展渠道、征集资源,华为、百度、腾讯、联想、谷歌、微软、思科等182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积极响应,提供项目成果及资源440余项,支持高校在疫情期间顺利开展在线教学活动。
图3.2018年项目对接会
图4.2019年项目对接会
本项目推动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企业为师生提供优质技术、课程资源、实践基地、项目平台和创业指导,师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动力,使教育界与科技界、产业界深入合作,双方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精准对接,成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关键纽带,营造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方共赢、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已成为我国产教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