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7
由天津大学王树新副校长负责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与实践项目《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提升及多元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项目结题验收,综合评价结果优秀。
一、项目建设主要举措
项目期间,天津大学颁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与系列政策措施,发布九类74项校级教改项目,分五大专题27个子项目,涵盖全校12个学院的18个专业,从此进入新工科建设全面推进期。2019年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CCII),建设高度关联、贯通融合、持续创新的新工科教育体系。
图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图
项目“通专融合”的改革理念,按照大类招生与培养原则,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本硕博贯通按照2+N模式培养,打造宽口径、厚基础,树立“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综合发展理念,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天津大学18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传统工科专业嫁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在线教育课程、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借助卓越联盟集团优势,打造新工科升级共同体,建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开创世界工程教育新范式,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
二、项目实践效果
1.交叉融合、先进引领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项目建设群初见成效
引领传统工科专业升级,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受益专业达20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全力推进以三个“智能能力(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操作)”培养为特色的水利专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智慧水利”。材料相关专业通过引入高技术智能新材料,构建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化工类专业群搭建“五位一体”教学平台,协同多方智慧,实现了团队式、情景化、多方位、全过程育人。
图2.建设面向未来的科技发展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教/研/学融合、校企/国际合作、本-硕-博贯通的校-院两级培养平台
图3.智能制造实践平台建设
2.横融纵通、多元创新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开拓新路径
建立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共创新工科新范例,通过成立医学部,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医-教-研”一体化平台,支撑新医学教育与科技综合改革。建立了校企交叉融合典范,过程实施项目式、研讨式教学、辅导式教学,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持,共享全球实验室资源。完善新工科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图4.智能医学工程教学团队,天津大学第一届智能医学工程开学典礼
项目支撑了卓越联盟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包括同济大学推进的包括“卓越人才”、“基础拔尖”、“荣誉计划”三大特色模块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哈尔滨工业大学构建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的“智能+”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方案等。
三、 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1.探索形成了产学研衔接、高新技术连接、可示范推广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新路径。在十余所高校应用并获得好评,专业覆盖面广、示范意义明显;
2.探索建立了传统工科专业多元创新拔尖人才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多联盟、多平台、产学研共融,社会影响力巨大,人才质量提升明显,同类专业中应用效果明显;
3.探索完成了联盟各高校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智能智造与智慧智协蕴意新技术嫁接成功范例,为工科优势高校提供了可参考复制的应用范本。
四、项目成果实际推广应用
项目团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共同完成研究报告2篇,调研报告6篇,高水平教改论文11篇,形成案例集6项,专业发展战略报告7项,专业培养方案7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17项,完成教材13项,升级专业7个,建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项,在线课程与通识课20门,培养与实践基地/中心/平台/项目17个,教学获奖4项,学生获奖9项。
图5.中国青年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宣传
项目成果获得了校内外学生、企业与媒体的高度评价,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获得全国20所兄弟院校的一致肯定,项目在新工科建设和改革方面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许多经验值得推广和示范。